AⅤ手机在线天堂网_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_色资源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欧美午夜福利一区

    <u id="1f285"></u>

  • <strike id="1f285"></strike>
    <button id="1f285"><strong id="1f285"></strong></button>
    <sup id="1f285"><track id="1f285"></track></sup>
      全國

      當前位置:

    • 熱門地區(qū):
    • 選擇地區(qū):
    • ×
    當前位置: 初三網(wǎng) > 初中歷史 > 歷史知識點 > 正文

   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有什么局限性

    2021-05-03 10:37:16文/勾子木

    歷史值得我們深思,歷史教育著現(xiàn)代人要居安思危。下面介紹的是新文化運動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,僅供參考。

   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有什么局限性

    新文化運動歷史意義

    (1)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(tǒng)治地位。新文化運動前,資產(chǎn)階級維新(改良)派和革命派,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,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。經(jīng)過新文化運動,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,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。

    (2)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。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,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。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,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    (3)為五四運動的爆發(fā)作了思想準備。新文化運動啟發(fā)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,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。

    (4)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,啟發(fā)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,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,作為拯救國家、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。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。

    (5)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。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,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(tǒng)一起來,為廣大民眾所接受,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。不過,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,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,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,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,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后來。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,都應(yīng)該互相地取長補短,這樣才能共同進步。

    新文化運動局限性

    (一)范圍小。只是在知識分子中間發(fā)起的運動,沒有發(fā)動群眾及廣大的工農(nóng)階級。1917年1月,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,力求貫徹他的學術(shù)上兼容并蓄、百家爭鳴的思想,使北大成為思想解放的學術(shù)重鎮(zhèn)。于是,蔡元培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,還聘請了胡適、李大釗等不少有新思想的學者來校任教。陳獨秀就職北京大學后,也將《新青年》雜志遷至北大,陳獨秀、胡適、李大釗、魯迅、錢玄同、劉半農(nóng)等成為了該雜志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,這一方面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的主要陣地,另一方面,對青年人產(chǎn)生了巨大影響,使青年知識分子成為了運動的主要力量,而沒有深入群眾和廣大工人階級,以至于在五四運動初期的領(lǐng)導(dǎo)階級任然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,沒能為廣大群眾及工人階級所知。

    (二)過于偏激。這次運動的發(fā)起者們徹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,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。沒有認識到孔孟思想的優(yōu)點,否認了事物兩面性。新文化運動高舉明主和科學兩大旗幟,以進化論和人性解放為武器,猛烈抨擊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的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,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,提倡白話文和文學革命,推崇民主與科學。即是如此,不對傳統(tǒng)倫理、價值觀念進行批判,新的民主與科學觀念就難以立足。

    因此,陳獨秀認為,儒、道、佛三大“學說之為害”,是與“專制君主之流毒”與“統(tǒng)一之為害”共同造成國民“根性薄弱”的三個禍源。針對袁世凱時代制定的《中華民國約法》中尊崇孔教的條文,陳獨秀認為“非獨不能以孔教為國教,定入未來之憲法,且因毀全國已有孔廟而罷其祀?!边@實際上是喊出了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號。而后來易白沙、吳虞等人也紛紛對孔學進行了批判。新文化運動的發(fā)起者們沒有揭示孔學的社會根源并,提倡的資產(chǎn)階級民主主義,并不能成為改造社會的有效思想武器。

    (三)新文化運動的目標定位不對。發(fā)動新文化運動的人們,把實行民主政治,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定為目標。但后期社會的發(fā)展事實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。

    新文化運動主要人物介紹

    1、陳獨秀(1879年10月9日-1942年5月27日),代表作品:《獨秀文存》、《陳獨秀文章選編》、《題西鄉(xiāng)南洲游獵圖》等。

    2、胡適(1891年12月17日-1962年2月24日),代表作品:《中國哲學史大綱》(上)、《嘗試集》、《白話文學史》(上)和《胡適文存》(四集)等。

    3、魯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代表作品:《吶喊》、《彷徨》、《朝花夕拾》、《野草》、《華蓋集》、《中國小說史略》等。

    查看更多【歷史知識點】內(nèi)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