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Ⅴ手机在线天堂网_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_色资源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欧美午夜福利一区

    <u id="1f285"></u>

  • <strike id="1f285"></strike>
    <button id="1f285"><strong id="1f285"></strong></button>
    <sup id="1f285"><track id="1f285"></track></sup>
      全國

      當(dāng)前位置:

    • 熱門地區(qū):
    • 選擇地區(qū):
    • ×
    當(dāng)前位置: 初三網(wǎng) > 初中語文 > 文言文 > 正文

    桃花源記古文注釋及翻譯 中心思想是什么

    2024-10-16 11:13:51文/勾子木

    《桃花源記》是東晉文學(xué)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,是《桃花源詩》的序言,選自《陶淵明集》。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,把現(xiàn)實和理想境界聯(lián)系起來,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,表現(xiàn)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(dāng)時的現(xiàn)實生活不滿。

    桃花源記古文注釋及翻譯 中心思想是什么

    《桃花源記》原文

    晉太元中,武陵人捕魚為業(yè)。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(shù)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漁人甚異之,復(fù)前行,欲窮其林。

    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(fù)行數(shù)十步,豁然開朗。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屬。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。其中往來種作,男女衣著,悉如外人。黃發(fā)垂髫,并怡然自樂。

    見漁人,乃大驚,問所從來。具答之。便要還家,設(shè)酒殺雞作食。村中聞有此人,咸來問訊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,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,不復(fù)出焉,遂與外人間隔。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,皆嘆惋。余人各復(fù)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數(shù)日,辭去。此中人語云:“不足為外人道也?!?/p>

    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處處志之。及郡下,詣太守,說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尋向所志,遂迷,不復(fù)得路。

    南陽劉子驥,高尚士也,聞之,欣然規(guī)往。未果,尋病終,后遂無問津者。

    《桃花源記》注釋

    1.太元:東晉孝武帝的年號(376-397年)。

    2.武陵:郡名,今武陵山區(qū)或湖南常德一帶。

    3.為業(yè):把……作為職業(yè),以……為生。為,作為。

    4.緣:順著、沿著。

    5.行:行走,這里指劃船。

    6.遠近:偏義復(fù)詞,僅指遠。

    7.忽逢:忽然遇到。逢,遇見。

    8.夾岸:兩岸。

    9.雜:別的,其他的。

    10.鮮美:新鮮美好。

    11.落英:落花。一說,初開的花。

    12.繽紛:繁多而紛亂的樣子。

    13.異之:以之為異,即對此感到詫異。異,意動用法,形作動,以······為異,對······感到詫異,認(rèn)為······是奇異的。之,代詞,指見到的景象。

    14.復(fù):又,再。

    15.前:名詞活用為狀語,向前。

    16.欲:想要。

    17.窮:盡,形容詞用做動詞,這里是“走到······的盡頭”的意思。

    18.林盡水源:林盡于水源,桃花林在溪水發(fā)源的地方就沒有了。盡,完,沒有了。

    19.便:于是,就。

    20.得:看到。

    《桃花源記》翻譯

    東晉太元年間,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。一天,他順著溪水行船,忘記了路程的遠近。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,生長在溪水的兩岸,長達幾百步,中間沒有別的樹,花草鮮嫩美麗,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。漁人對此(眼前的景色)感到十分詫異,繼續(xù)往前行船,想走到林子的盡頭。

   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(fā)源地,于是便出現(xiàn)一座山,山上有個小洞口,洞里仿佛有點光亮。于是他下了船,從洞口進去了。起初洞口很狹窄,僅容一人通過。又走了幾十步,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。(呈現(xiàn)在他眼前的是)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,一排排整齊的房舍。還有肥沃的田地、美麗的池沼,桑樹竹林之類的。田間小路交錯相通,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。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,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。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,自得其樂。

   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,感到非常驚訝,問他是從哪兒來的。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。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(做客)。設(shè)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。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,就都來打聽消息。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(zhàn)亂,領(lǐng)著妻子兒女和鄉(xiāng)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,不再出去,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。他們問漁人現(xiàn)在是什么朝代,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,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。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,聽完以后,他們都感嘆惋惜。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,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。漁人停留了幾天,向村里人告辭離開。村里的人對他說:“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?。 ?/p>

    漁人出來以后,找到了他的船,就順著舊路回去,處處都做了標(biāo)記。到了郡城,到太守那里拜訪,報告了這番經(jīng)歷。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,尋找以前所做的標(biāo)記,終于迷失了方向,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。

   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,聽到這件事后,高興地計劃前往。但沒有實現(xiàn),不久因病去世了。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。

    《桃花源記》中心思想是什么

    ?《桃花源記》的中心思想是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對現(xiàn)實社會的不滿。? 文章虛構(gòu)了一個沒有剝削、沒有壓迫、人人安居樂業(yè)、彼此和睦相處的世外桃源,與黑暗的現(xiàn)實社會形成鮮明對比,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,反映了人民厭惡戰(zhàn)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?。

    《桃花源記》通過描述武陵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(jīng)歷,展現(xiàn)了桃花源內(nèi)的寧靜祥和、自由安樂的生活圖景。這里沒有戰(zhàn)亂、沒有壓迫,人們和睦相處,生活富足。這種理想化的社會狀態(tài)與當(dāng)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現(xiàn)實形成了強烈對比,表達了作者對現(xiàn)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?。

    《桃花源記》不僅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,還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。文章通過描繪桃花源內(nèi)的和諧生活,抨擊了當(dāng)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公,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對人民的深切同情?。

    查看更多【文言文】內(nèi)容